神舟十五號着陸精度再次提高,揭開美帝無奈選擇海上着陸的小秘密
6月4日6時33分,萬衆矚目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
此次着陸的精度再次刷新歷史記錄,堪稱達到了人類目前科技的最大極限,其實際測量的着陸地點(100º03’52”E, 41º38’07”N),與“雄鷹”初報的實際降落點誤差僅有125米,與第一次預報的降落地點誤差1580米。
注意,距離該着陸點不遠處就是公路,最近的地方僅有3公里。東風航天城距離此處也僅有十餘公里。敢選擇在東方航天城附近降落,說明對自家的技術是越來越自信了。
神舟十二號着陸時,實際落點與預報落點的誤差是695.5米;神舟十三號着陸時,其實際落點與預報落點的誤差是130米;現在,神舟十五號將誤差又縮小到了125米。
有人可能會問,那美帝載人飛船返回地面時實際落點與預報落點之間誤差有多少呢?
太空探索公司的龍飛船在佛羅里達州周圍有7個潛在的濺落區,分別位於墨西哥灣和大西洋,至於着陸精度很國黨們都說很高,但奇怪的是,從來就沒有公開過相關數據。反正主傘一開,宣佈符合軌道預期,然後就去搜救了。
不過,獵戶座飛船的落點精度倒是能查到,大約爲3.9公里。倘若龍飛船的落點精度也是這一級別的話,看來的確不宜公開。因爲與東方國家的差距確實有點大呀。一個125米,一個動輒好幾公里,這讓一哥的顏面往哪兒擱呀。
再來看看雙方的快速返回技術耗時對比。
梅西中国行上演闹剧!主办方床单遮挡引冲突,球迷齐声怒骂:傻X
中國是逐步論證,不斷提高,目前理論上可以縮短至3至6.5個小時。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地面,耗時28.5個小時,神舟十三號飛船耗時大約9個小時,神舟十四號耗時大約8小時。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基本相同,若從撤離空間站開始算起,再到最後着陸,全程耗時約爲9小時。
2020年8月2日,美帝龍飛船將兩名航天員從國際空間站接回地面,耗費了19個小時。
2021年5月2日,Crew-1“堅韌號”龍載人飛船撤離空間站返回地球,當日14:57成功濺落在佛羅里達州附近的墨西哥灣,耗時6小時22分;
2022年5月26日,執行OFT-2任務的“星際航班”載人飛船從國際空間站“和諧號”節點艙分離,06:05進行離軌點火,06:49降落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太空港,耗時4小時13分鐘。
俄羅斯方面,2021年10月17日,“聯盟MS-18”載人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分離,12:35返回艙着陸,耗時3小時21分。
注意,中俄載人飛船都是在陸地着陸,美帝是在海上濺落回收,二者有着很大的區別。
爲什麼美帝不用陸上着陸方式呢?
因爲長期以來美帝一直缺乏一樣關鍵的儀器,——高精度的伽馬射線測高儀。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曾計劃載人飛船全程使用反推着陸,連降落傘都不要,最後由於搞不定這高精度的伽馬射線測高儀,方案被NASA否決了。
伽馬射線測高儀有什麼用呢?
原來,神舟飛船的設計着陸高度是一米,當返回艙着陸器距離地面一米時,伽馬射線測高儀發出的大量伽馬光子到達地面後會迅速返回着陸器的探測器,反推發動機就會立即開始工作,在20毫秒內接收到點火信號,以極快的速度剎車,確保着陸器順利着陸。
目前,俄羅斯也使用伽馬射線測高儀來幫助着陸器安全着陸。
這個伽馬射線測高儀既可以用在地球上,也可以用在地外天體着陸的過程中。例如,嫦娥系列探測器在月面着陸時,也加裝了伽馬射線測高儀。
迄今爲止,中國研製的伽馬射線測高儀,其精度和準確度堪稱世界第一。
現在,知道美帝在地外天體着陸時爲何頻頻遭遇失敗了吧?因爲這是其中一道無法跨越的坎啊。
美帝的海上濺落回收方式真的比陸地降落方式好嗎?抑或是,兩者真的不分伯仲?
以前,恨國黨們對比時都是這麼宣稱的。
實際上,選擇海洋着陸方式是因爲美帝有技術尚未攻克和掌握,不得已情況下,利用自己強大的、遍佈世界的海軍力量來彌補這個短板。無論是載人飛船落在太平洋或是大西洋,美軍都有能力在相關海域進行搜救。
徐雷:京东将持续推进“链网融合”,实现货网、仓网、云网“三网通”
海洋着陸範圍廣、備選範圍大,只要是海面都可以降落,理論上對降落精度要求很低。當然,海上濺落回收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返回載荷比較大。缺點是,海上天氣情況複雜,搜救時必須考慮風浪情況,對飛船的跟蹤和搜救能力要求較高,對飛船的防水、防腐蝕性能也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海上降落,飛船經過海水浸泡腐蝕後,其重複使用的次數還會減少。
除此之外,那就是在地外天體降落時,海洋着陸方式極有可能無法使用。
在月球降落時能用嗎?
不能。
在火星上降落時能用嗎?
嘿嘿,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