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過百歲的林亨泰「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他的創作歷程正是臺灣現代詩史的縮影。本報資料照片
重量級詩人林亨泰百歲辭世。他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風景」。其佈局嚴謹、結構精妙,詩句精簡卻又優雅、充滿哲理,讀時讓人感受到海濱的防風林重重疊疊、無窮無盡,是現代詩派「圖像詩」的扛鼎代表,在臺灣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詩作如下:
林亨泰1924年生於彰化,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曾任職彰化高等工業學校,精通日文。他的詩作冷靜內斂,將哲理和想法精準融入詩中所描寫的事物,透過事物體現詩人的內心世界。
1950年代,臺灣詩壇由戰後來到臺灣的紀弦、覃子豪主導。兩人擁有留日經驗,與以日本現代主義文學爲養分的林 亨泰一同推詩壇的現代主義/現代詩運動。
林亨泰在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時表示,他們這一代面臨由日本的殖民統治過渡到的二二八事變、四六事件,以及將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這個世代必須生爲非跨越不可的所謂『跨越的一代』,那是因爲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出現了非跨越不可的鴻溝,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將它跨越過去。」對一個詩人來說,這個「跨越」就是從「新詩」跨越到「現代詩」。而活在這樣的一個變動的時代裡,他要將他的詩注入更多的批判力,「這是我對現代詩所賦予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林亨泰兼具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的雙重身分。他的批判一針見血,詩作卻充滿音樂性,「詩跟音樂性密不可分。」林亨泰受訪時表示,「音樂性就是生活的速度、生活的韻律。」在詩句的錯落之間,靜靜感覺時間的流逝。
林亨泰在彰化的第一個家位在八卦山山腰,夏天一整天都是蟬聲。林亨泰說他習慣在山上的相思林中踱步與沉思,自然的韻律在詩句中生了根。而林亨泰熱愛園藝,總是親自設計庭院,包括花的顏色和位置都非常講究,就像他的詩精小簡練卻佈局嚴謹、結構完整。
林亨泰可說是臺灣「雙語教育」的先鋒。他受日本教育長大,第一本詩集以日文寫成,最後卻以精煉的中文詩作揚名詩壇。晚年中風後卻「轉變頻道」只能用日語寫家族史,再請女兒翻譯成中文。
八十歲之後的林亨泰,從詩人轉成文史工作者。他將收藏了一輩子的四萬本書轉成史料,加上家裡珍藏的老照片和祖先畫像,陸續完成「我們及我們的祖先」、「日本殖民地之下的大正經驗」等家族史,書寫他與父親兩代臺灣人的成長經驗。
評論者認爲,活過百歲的林亨泰「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他的創作歷程正是臺灣現代詩史的縮影。